雪花制冰机凭借产出松软、易取用的雪花状冰块,广泛应用于餐饮、医疗、实验室等场景,其制冰过程围绕 “快速降温 + 动态刮冰” 展开,核心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,整体原理兼具高效性与稳定性。首先是进水与预冷阶段。制冰机接通水源后,内置的电磁阀会根据水箱水位自动控制进水:当水箱内水位低于设定值时,电磁阀开启,自来水经滤芯过滤掉杂质后流入水箱,直至水位达到预设高度,电磁阀关闭。同时,压缩机启动并开始运转,将制冷剂(多为 R134a、R404A 等环保型制冷剂)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,随后送入冷凝器;冷凝器通过风冷或水冷方式,将气态制冷剂冷却为中温高压的液态,为后续降温做准备。
其次是核心制冰阶段,这是雪花冰形成的关键。液态制冷剂经毛细管(或膨胀阀)节流降压后,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,进入制冰机的核心部件 ——蒸发器(通常为不锈钢材质的圆筒状结构,内壁光滑且温度极低)。此时,水箱内的水泵将水均匀喷洒到蒸发器内壁,水接触到 - 10℃~-20℃的蒸发器表面后,会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凝结成一层薄薄的冰膜。由于蒸发器持续保持低温,冰膜会逐渐增厚,但始终维持在较薄的状态(通常 1-2mm),这是形成雪花冰 “松软” 特质的基础。
第三是刮冰与储冰阶段。蒸发器内部装有一组带刀片的旋转刮冰器,由电机驱动持续低速旋转。当蒸发器内壁的冰膜厚度达到设定值时,刮冰器的刀片会紧贴内壁,将薄冰膜均匀刮下 —— 这些被刮落的冰屑呈不规则的雪花状,质地松散、无棱角,即我们常见的雪花冰。随后,雪花冰在重力作用下落入下方的储冰桶,储冰桶内的温度传感器会实时监测冰量:当冰量达到储冰桶容量的 80%~90% 时,传感器会发送信号,制冰机自动停止制冰;若储冰桶内冰块减少,温度回升,制冰机则重新启动制冰流程,实现 “按需制冰”。
最后是停机与保温阶段。当用户关闭制冰机或储冰桶满冰时,压缩机会先停止运转,电磁阀与水泵同步关闭,停止进水与制冷。部分高端机型的储冰桶还带有保温层,能在停机后维持桶内低温(通常 2℃以下),减缓冰块融化速度,避免频繁启停造成能耗浪费。
整个制冰过程通过 “制冷循环 - 水膜凝结 - 动态刮冰” 的闭环设计,既保证了雪花冰的细腻质地,又实现了高效、连续的制冰效果,适配不同场景对冰块的即时性需求。